十年前,猇亭区古老背街办七里新村是一个刚组建的新社区,社区居民来自猇亭区搬迁安置的17个村,居民成分复杂,矛盾重重。
十年后,七里新村拥有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三块金字招牌,人居和谐,欣欣向荣。十年间,天翻地覆的改变如何发生,又有什么诀窍?
“坝坝会”是指在居民区的院子、坝坝里开的会,在猇亭区的很多村、社区十分常见,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主,大家的问题集思广益的民主讨论的形式,而这个“坝坝会”就是猇亭区古老背街办,七里新村社区十年间由乱而治,由散到聚的“看家法宝”。
-改 变 -
2012年,七里新村社区部分居民因为架空层分配问题,围堵318国道,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也是七里新村成立以后,矛盾最突出、干群关系最紧张的一次。如何化解矛盾,平息争议,社区干部们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出在居民对社区缺乏信任。
缺乏信任是“病”,那民主、公开、透明就是治病良药。为了解决架空层分配的问题,社区首先动员30多名党员带头腾退,平息争议。随后又分别召开居民大会、楼栋会、纳凉会等多种形式的“坝坝会”,让居民自己提意见、出主意。最终居民出一部分、原村居出一部分、现村居出一部分的处置方案顺利通过,解决了这道难题。
紧接着,社区又通过“坝坝会”,集中民智,先后解决了停车难、环境差、文化活动场地少等一系列问题,有事先开“坝坝会”也成为七里新村的惯例。2018年,七里新村争取到一部分资金投入小区下水管网改造,却因为部分居民不愿意破坏自家架空层地板而受阻,多次上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社区分别组织居民们开起了“坝坝会”。大家以楼栋为单位,楼栋长、网格员加上每家一户代表,各说各的意见,各提各的想法,讲道理,谈法律,论情分,很快就平息了争议,下水道改造也顺利完成。
现在的七里新村社区,形成了楼栋有调解代表、网格有党支部、社区有调解委员会、书记加法律顾问组成的四级调解机制,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楼栋,大问题不出社区。
为了确保调解的合理合法,社区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对社区干部、党员进行物权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培养了数十位法律明白人。
在民主和法治的双重作用下,七里新村社区实现了涉及大部分居民利益的事情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少数解决不了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减少了争议,化解了矛盾,社区关系也更加和谐。如今的七里新村,每年组织的党群议事决策活动80余次,完成了活动场地建设、就业培训需求、停车难问题等一大批民生问题,七里新村社区也先后捧回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金字招牌。
(来源:法治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