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拿出自己房屋,各方共建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工作坊;打造乡愁记忆馆,大家踊跃捐赠老物件,努力留住乡愁;遇到邻里纠纷,请出德高望重的村民自我化解……
如何“共同缔造”?宜昌这个城郊村给出的答案是,“为我做”转化为“我来做”。7月5日,记者来到猇亭区司法局负责的共同缔造联系点——猇亭虎牙街办高家店村,探寻他们在共同缔造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中的动人故事。
建设工作坊 村民主动提供场所
宽敞大气的门前小广场,美观独特的装修风格……当天上午,记者首先来到位于高家店村六组的共同缔造工作坊。室外天气炎热,室内空调凉风习习,数位村民正在和村干部商议近期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的相关事宜。
记者在一楼墙壁上看到,在村委会、党总支组织下,已经有近二十个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股份合作社入驻工作坊。
在共同缔造工作坊举行的群众活动
今年年初,高家店村磨高路沿线数公里进行环境改造,每户村民出3000元,村里出3万元,对房屋外立面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美化。
方案敲定后,村民纷纷热烈响应。6组的王思雄老人常年和老伴儿住在武汉,得知消息,一边积极报名,一边向村干部建议:自己的房子长期没有人住,可以免费提供给村里使用。
村干部和村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建设一处共同缔造工作坊,用于村民议事或各类组织的公益活动。
随后,村里和王思雄分别投入资金,对房屋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
今年3月22日,共同缔造工作坊举行开营仪式,聘请4名村民担任共同缔造工作坊环境、文体、关爱、工匠四个协会会长,现场募集爱心资金2000余元。
“村民屋场会,还有各类组织的公益活动,隔三差五就在这里举行。”村党总支书记肖成兵说。
乡愁记忆馆,物品来自大家捐献
在村委会附近,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是即将在今年年底竣工的高家店村乡愁记忆馆。
“如果记忆是一扇门
那,老物件和老照片
就像是一把通往过去的钥匙......”
今年五月初,村委会在村民微信群中发布了这样一则颇有些动情的老物件征集通知。
让村委会班子感到意外的是,通知一发出来,就引起了村民们热烈响应,一个多月时间就收到了40余件老物件。
这些物品,有的是不同时期的生活日用品,如收音机、水桶等,还有旧报纸书刊等等。
60岁的村民杨少平收集了数十年前的缝纫机等物品,因村委会暂时没有场所放置,他先拍来多张图片:“乡愁记忆馆修好了,我就送过来。”
“乡愁记忆馆是记录乡村沿革、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乡村记忆有着重要作用。”负责征集物品的村党总支副书记严玲玲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乡愁记忆馆不断完善,让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
乡村记忆馆规划图
几多烦心事 村民参与自我化解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紧邻工业园区的高家店村近年来有不少项目入驻,涉及征地补偿等,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今年3月,两位村民为一块3分左右的菜地归属发生分歧,由于迟迟不能解决,项目也不能正常进行。
村委会通过初步了解,原来这块菜地原本是其中一户所有,但该户主人长期在外打工,一直由另外一户耕种。
该组的法律明白人打听到,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熟悉情况,建议村委会请他们协助调解,两位老人欣然答应。在各方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后,当事村民很快就征地费用的分配达成一致。
“村民的矛盾纠纷,在村委会引导下,尽量由自己人来调解。”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猇亭司法局指导下,该村聘请了1名律师担任村的法律顾问,根据个人自荐或群众推荐,在热心公益的村民中共培育了人民调解员16名、法律明白人8名,配合村开展普法宣传,参与村矛盾纠纷化解,协助推进村基层社会治理。村民遇到问题,也会主动通过电话、微信咨询律师、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
矛盾调解现场
“唯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和改造中来,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村党总支书记肖成兵说。下一步,高家店村将继续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乡村治理,优化完善社情民意收集办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机制,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猇亭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