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因其山大人稀、交通不畅,社会管理相对于城镇社区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长阳作为全市面积最大、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和“精神区位领先、发展环境领先、体制机制领先、干部作风领先”的要求,把贺家坪镇定为全县农村社会管理试点乡镇,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了以农村党员为主的民情联络员制度,积极推行“信息采集网格化、信息处理扁平化、信息管理痕迹化”模式,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贺家坪镇“无赴省进京非访、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信息采集网格化,社情掌握在第一时间
为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农村动态,贺家坪镇构建以民情联络员为节点的民情信息网络,确保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民众诉求等在第一时间被掌握。
一是大班子抓总。贺家坪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全镇综治信访维稳责任分解成社会事务和经济建设信访维稳两大块,着力构建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指挥运作,统一后勤保障的大格局,实现了全镇社会管理工作一盘棋。
二是大网络覆盖。贺家坪按沟、埫、山包、屋场等形成的自然分区,把全镇352平方公里细化为318个网格。充分发挥党员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骨干带动作用,以有威望、有公益心的农村党员干部为主,同时兼顾医生、兽医、农电工、商店主和小商贩等社会人员,共选聘了318名民情联络员。民情联络员所管理范围为最基础的一级网格,信息触角延伸到全镇每一个角落;全镇41个组,每个组选聘有3名治安民调中心户,治安民调中心户协助村民小组组长调解矛盾纠纷,镇域范围内形成了镇、村、组、中心户、联络员五级管理网格体系。
三是大平台管理。民情联络员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义务性等特殊性,工作机制是否灵活方便,是他们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为充分发挥民情联络员的作用,贺家坪借鉴公安部门110报警平台的办法,设立了贺家坪镇民情联络信息报送平台,专门接收涉及经济发展、民生、安全、稳定等各类信息,按照“接收来信——拟办转交——负责办理——反馈回复”四个步骤进行分类处理。同时,通过短信平台宣讲政策、回复诉求、发布灾情预报等信息,实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信息处理扁平化,解决问题在第一现场
贺家坪在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中,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和期待,尽量缩简中间环节,实行点对点直通式服务,变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为扁平化运行,避免了问题的迟滞、累积和复杂化,促进了问题的及时妥善处置。
一是坚持纵向交办制,“分门别类”解决。对报送到信息平台的问题诉求,信息平台管理员在第一时间将信息报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对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分类后,有价值信息通过平台以短信方式报送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批示,视情况紧急程度,采取电话交办、书面交办等形式,直接交办到责任村或责任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责任单位根据指令,迅速组织相应力量处置。问题办理情况由信息平台通过短信及时回复信息报送人,镇、村干部定期走访民情联络员队伍,就他们反映和关心的问题进行面对面解答。
二是坚持横向首办制,“对号入座”解决。各级各部门对于群众来信来访,坚持首办负责制,不推诿、不回避、不拖延,把初信初访作为疏解心结、抚慰情绪、政策解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重要关口,通过首访直接办理、首访协调办理、首访帮助办理,对号入座、因案施策,确保初信初访化解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
三是坚持集中会商制,“专班联合”解决。对于重大复杂问题,如跨区域纠纷、非正常死亡、缠访闹访问题等,及时组织召开会议综合分析研判,研究制定具体应对工作措施,落实包案工作领导,组建强有力工作专班,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今年以来,贺家坪镇、村两级走访辖区群众平均入户2次以上,接访群众2268人次,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24起,解决民生难题1350件,科学处置突发性事件46起,及时化解和阻止集体访22起,做到了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责任落实在基层,确保了一方平安、和谐发展。
三、信息管理痕迹化,服务群众在第一位置
贺家坪坚持把基层基础工作当作关键性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强信息痕迹化管理,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实现了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签订一份责任书。贺家坪镇党委、政府与9名联村班子成员和9个村党总支书记签订综治信访维稳责任书,镇财政预算20万元用于责任制考核,每村按1万元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政府机关按人平2000元的标准,根据联村考核得分情况兑现。同时,每年安排13万元资金用于民情联络员电话费用补助,5万元用于重大有价值信息和调处成功个案奖励。
二是记好两本日志。记好“春风行动日志”,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到万户,春风行动解心结”活动,以普法宣传、入户排查、矛盾调处、心理疏导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真心帮扶困难群众。记好“民情日志”,以“干部接地气、一线论英雄”活动为载体,党员干部做到1/3时间在项目现场排忧解难,1/3时间到农村调研,1/3时间在机关办公,和群众面对面交朋友,与群众打成一片,实现社情民意“零盲点”、矛盾纠纷“零上交”、便民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隐患排查“零报告”。
三是做实三本台账。坚持把反映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关注民生方面的意见建立“民情信息”台账,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已发生或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问题建立“群众诉求”台账,把涉及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建立“公益服务”台账,便于动态跟踪督办和办结销号结案。信息平台自5月22日正式开通以来,已接收信息2800余条,发布信息及政策宣讲1000余条。对涉及发展、民生、安全、稳定4个方面有价值的1500余条信息,通过台帐管理,办结率达到100%,实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互动和无缝对接。
四是强化四项制度。强化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做到民情联络员、法制宣传员、村务监督员“三员合一”,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法制宣传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情联络员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表优奖勤。强化矛盾纠纷分流联调工作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倒扣分制度。对各村综治维稳工作进行百分制单项考核,实行倒扣分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力、矛盾纠纷激化造成不良影响的,视情给予通报批评、一票否决、依纪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