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感两度两率”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为扎实做好“一感两度两率”(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执法满意度,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测评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履职,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努力营造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治安的新变化、执法质量的新提升、平安建设的新成果。
一、加大重视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每年在全市性大会或专题工作会议上就测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切实把“一感两度两率”作为评价党委、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及时研究解决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市综治办每年组织市公、检、法、司等部门分管领导,就我市在全省测评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查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各部门改进工作措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公检法司各部门分别指导基层做好测评工作。同时,要求县市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工作,要求市综治委成员单位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牵头,部门协作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强化督办。各地、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谁丢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市统计局每年组织我市“一感两度两率”测评,由市综治办对测评结果进行排位通报。同时,市综治委每年组织专项督查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一感两度两率”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对做的比较好的兴山县、秭归县和上升幅度较大的猇亭区、伍家岗区等地,组织在全市性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对问题突出的地方实行限期整改。
三是考核奖惩。充分发挥综治年度考核的导向性作用,加大“一感两度两率”测评在总分中所占的权重,目前在100分总分中占15分。将省、市测评的结果,直接列入年终综治考评计分;同时在综治年终检查时,由检查组对受检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的“一感两度两率”情况进行暗访抽查,暗访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化平安宜昌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市综治委对安全感测评在全省排名后五位县市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后五位的县市区实施一票否决。截止目前,我市还没有在全省排名后五位的县市区。
二、加大排查整治力度,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
一是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城乡以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为依托,在城区实行扁平操作,减少中间环节;在农村实行层级管理,压实县、乡、村责任。每年由市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全市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工作会议,在敏感时期和重要节点实行集中排查化解,基本做到了不新增重大信访事项,基本实现了“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深入推进重点地区整治。每年年初,由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共同研究,下发《关于做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市级重点整治地区实行挂牌督办。各县市区强化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做到发现一个治安乱点整治一个治安乱点,不留后患,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去年以来,全市共出动警力1万余人次,清查场所16000余家次,抓获涉黄违法犯罪人员327人,破获刑事案件11起,刑事打击14人,办理治安案件151起,治安处罚297人,打掉涉黄团伙23个,取缔、停业整顿各类场所170余处,有力打击了卖淫嫖娼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了社会空气。
三是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各地普遍加强了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了主管部门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网格管理员定期核查上传、动态掌握重点人群的现实活动情况,主管部门分类实时签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推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犯罪前科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网格管理员实时动态掌握,及时实行管控、帮教和救助服务,有效确保了“不脱管、不漏管”。宜昌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7‰,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5.1‰,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大治安防控力度,积极预防重特大案事件
一是加强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实行责任包保,网格布警,屯警街面,第一时间接受群众接报警,第一时间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第一时间现场处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在警力紧张的情况下,保证社会面防控“等级不降、力量不减”。市公安局制定了《常态化武装巡逻处突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特警守点、交警管线、派出所巡片、机关下沉”的原则,启动常态武装巡逻处突工作。根据城区治安状况和警力实际,在宜昌主城区划设8个重点武装巡防区域,按照不同巡防时段要求,由武警、特警、交警、分局机关和市局机关下沉警力,联勤开展武装巡逻。去年以来,通过巡查提供侦查破案信息1532余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25人。
二是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面防控。按照“一街一队、一区一警、一格一员”的要求,推动警力下沉社区。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警务室327个、农村责任区271个;组建治安巡逻队172个,巡逻员12582人,治安中心户18522个;动员各类志愿者10.8万名参与平安建设,大大增强了基层治安防控力量。强化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高清视频系统建设,实行系统建设与小区主体工程建设“四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同时投入使用。主要街道、商业区、重点单位、治安复杂场所等地方均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提高了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三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行业防控。为有效维护公共安全,严防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针对近年来外地接连发生利用散装汽油实施极端暴力犯罪的情况,市公安局研发了散装汽(柴)油销售实名登记信息系统,对全市461家加油站进行免费安装。系统运行来,共上传销售信息8000余条,经自动比对预警信息15条,消除隐患2起。与此同时,公安、安全、交通、邮政等部门,加强对寄递物流行业的安全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平安创建力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一是共建“大平安”。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平安宜昌升级版的总体部署,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地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每年市综治委命名表彰一批“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小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及“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在全市推广远安县“六好六无”示范村居、秭归县“幸福村落”、点军区“平安家庭”、伍家岗区“平安网格”等经验做法,促进了全市平安建设。
二是实行“大走访”。2013年以来,在全市推进“我参与、我行动”活动,组织网格管理员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送平安知识,收集民意,排查矛盾,解危帮困,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网格员一年2次开展“送平安”活动,并将活动情况通过社区e通直接上传信息平台,纳入网格员月考核内容。全市统一编印了《平安建设基础知识50题》,每年发放各类平安建设宣传资料30余万份。市公安局开展“千名民警进网格”活动,与网格员对接解决有的网格员“进门难”和社区反映的一些治安问题等。2013年以来,宜昌市城区诈骗、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37%,三分之一的社区网格实现“零发案”,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市中级法院引导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让群众了解法院、了解法官、了解案件进展,回访案件当事人,努力使法院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市检察院完善涉检信访处置“一体化”工作格局,防止矛盾积累和信访上行,健全执法办案风险和效果评估及预警、处置、防范工作体系,加强和规范当事人和解案件办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推行“阳光检务”,定期开展“举报宣传周”、“公众开放日”活动,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市司法局扎实开展“三进五访”和基层调研活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加强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窗口建设,出台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的具体服务措施,建立跟踪问效、跟踪问责机制,收到较好效果。全市通过城乡网格化全覆盖,基本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开展“大宣传”。各县市区以平安创建为主题,广泛开展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平安建设的宣传工作。倡导各地建立平安公园、平安长廊、平安大院等平安建设载体,在学校、医院、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丰富平安建设的宣传元素。连续两年组织城区网格员“大比武”活动,把平安建设的知识宣传作为“大比武”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宣传引导群众的方法,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用,更加及时有效地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市县两级公安部门均开设了平安宣传官方微博,全市政法系统通过建设一大批可信、可管、可控的官方政务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阵地,提高了政法各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执笔人:向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余磊市综治办基层指导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