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宜昌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继2013年和2017年后,第三次捧得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标志着宜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平安宜昌建设迈上新台阶。
极为严格的参评条件彰显了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专家这样形容:“得到它相当于要当连续三届的‘奥运冠军’,1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换来这份殊荣。”
近年来,宜昌牢牢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整体联动为关键、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持续巩固深化“长安杯”创建成果,全面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宜昌三捧“长安杯”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回味的细节和故事?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社区和基层单位,探寻宜昌的平安底色。
“一家亲”助推智治升级
“没有‘一家亲’,我这条命早就不在了。”家住夷陵区长江北岸山区的村民老望提起几个月前获救的事仍感慨不已。
当天傍晚,老望在哥哥家吃过晚饭,回家途中突然眼前一晕,摔进了七八米深的沟里。所幸,同村刘平刚好经过此地,他立即拿出手机,通过“夷陵一家亲”app视频电话求助。
视频电话里,值班人员一边通过智能识别系统锁定患者所在的准确地址,组织120救护车迅速赶赴现场,另一边,通过视频指导刘平对老望进行急救。得到及时救治的老望,几天后转危为安。
事后,参与救治行动的医生说:“‘夷陵一家亲’的准确位置定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夷陵一家亲”平台的作用并不局限在医疗急救领域。这个平台将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统一并入平台,全部支持视频报警、实时定位,从而第一时间处置各类紧急情况,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增添了一把保护锁。
自2018年11月上线以来,平台注册用户达到20余万人,实现夷陵区201个村居后台管理全覆盖、54家区直单位日常使用;通过平台发布开元ky88棋牌官网的公告、公开党务村务信息5万余条,群众阅读1000余万次,处理12345热线平台转办、快速问答等群众诉求2万余条,全区村(社区)群众满意度平均值达到99.62%,落实居民满意度评价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夷陵一家亲”,只是宜昌各地基层社会治理变革“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缩影。
一条信息的神奇“旅行”
楼道出口被一辆小车堵住了,哪里可以查到司机的电话;家里水电气出了问题,哪里可以找到维修人员;小区发现异常情况,如何第一时间反映……
日常生活遇到难题,选举小区业委会,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有问题,找“宜格服务”平台。2020年以来,“宜格服务”平台成为宜昌市民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一条条居民求助、咨询的信息,通过网络空间的交互,最终得到迅速解决。
针对新形势下社区治理难题,宜昌市委政法委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统一构建了“掌上社区服务中心”——“宜格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向互联网延伸拓展。
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法律咨询,直接查询包括社保、医保、住房、健康等信息。目前,平台已经有50多项服务实现掌上办理,相关服务还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中。
“宜格服务”平台高效运行的背后,是每天百万量级数据的网络交互。宜昌市打破信息壁垒,实行大数据中心交换共享,涉及30个部门、1200多张数据表,日交换173万条,全市融通共享。
“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大网格、大数据、大服务的工作思路。”宜昌市网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网格员开展“一日双巡”,对人、房、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动态采集更新,实现“底数清”;通过走街串巷、登门入户,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实现“情况明”;通过信息上报、沟通协调、部门联动,将群众需求与政府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为群众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服务,实现“服务好”。服务好了,矛盾就少了,社区自然就会更和谐。
“一张网”解决突出问题
“叔叔阿姨们,今天我们已经顺利入学,学校环境很好,生活也有保障,谢谢你们。”12月初,已平安返回四川蓬安老家生活的大林(化名)、小林(化名)兄弟,给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胜利二路社区的“临时妈妈们”打来视频电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大林15岁,小林13岁,多年来,两人随唯一监护人父亲林某(化名)暂住在胜利二路一间破旧的民房内,今年5月,林某因偷盗被羁押,兄弟俩陷入无人照管的境地。
大公桥街道吹响帮扶兄弟俩的紧急“哨音”,一场由政法、公安、民政、教育、街道、社区等多部门联动的爱心帮扶行动迅速展开。
家庭变故,让两个孩子不爱说话、不愿与人沟通。社区安排了一名志愿者24小时专职照料兄弟俩生活起居,负责接送照料他们到社区学习、就餐、接种疫苗、打扫卫生等,还充分发挥网络和电子政务的作用,为他们专门建立了微信工作群、qq群,将民警、心理辅导员、林某的朋友等人员纳入其中,大家经常陪兄弟俩聊天、过节。众多为此事奔波的工作人员,成了兄弟俩的“临时父母”,为他们带来了久违的温暖和关爱。
因兄弟俩户籍在四川,光靠临时照料无法维持长远的健康成长需求。作为兄弟俩的临时监护人,今年6月,社区主动对接他们远在四川的亲人,“3个月反复沟通,孩子奶奶最终同意接收。”胜利二路社区民政专干说。
今年11月23日,胜利二路社区党委书记、民政专干、社区民警一行,驱车600多公里,将两个孩子送回四川老家,并积极与当地镇政府、教育、民政等多个部门沟通,4天时间落实了两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
大林、小林兄弟的顺利返乡和入学,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整体联动为关键,持续巩固深化“长安杯”创建成果的缩影。目前,宜昌全市划分11332个网格,已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
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分为社区、小区、片区、楼栋、单元5个层级。人员构成包括退伍军人、在职党员干部、老党员、志愿者等。他们既是信息员、宣传员、安全员,也是调解员和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宜昌,每个楼栋和单元都有平安城市建设“战士”忙碌的身影。他们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网,形成了矛盾纠纷有人调解、问题隐患有人排查、基础信息有人收集、群众活动有人组织、困难群众有人帮扶的良好格局,全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1万志愿者共护平安
“把这些多余的、不对称的剪掉。”今年春节前,当阳市半月山社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李时军变身临时教师,教留守孩子们剪纸。
“哇,太神奇了!”当一个个“喜”字展现眼前,孩子们不禁欢呼。
9岁的小宇是欢呼的孩子中的一个,也是该社区的留守孩子。今年春节,他的父母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留在打工地湖南过年,不能回当阳陪伴孩子。共青团当阳市委组织的“双结双促·希望家园过大年”活动,让小宇有了更多快乐和温暖。
每到寒暑假,在宜昌城乡各社区(村),这样的温馨场面已成常态。自2012年起,宜昌团组织探索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家园”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希望家园”1700余个,服务4万余名留守儿童快乐度假,项目经验被团湖北省委在全省推广实施。
“希望家园”的实施,不仅给了一个个家庭温暖,也更是宜昌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到寒暑假,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河边摸鱼、游泳现象随处可见,存在安全隐患,也让远方的父母忧心。”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留守儿童的背后,都牵动着多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心,把留守儿童的寒暑假安顿好,就是给这些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农村发展到城区,从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拓展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希望家园 企业”“希望家园 楼宇”“希望家园 寒假”“四点半”公益儿童小课堂……在关爱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路上,在平安宜昌建设的进程中,“希望家园”传递出新的“温度”。
除了“希望家园”,宜昌平安建设的志愿服务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宜昌发动公众参与,共组建专业巡逻队172个,村(社区)义务巡逻队795个,治安中心户18552家,组织平安建设志愿者11万多人。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他们,共同打造了平安宜昌的金牌护身符;他们,都是平安宜昌最亮的底色!(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