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吸食、贩卖毒品的张某某,在另外的两起案件中,也出现了他的名字,相关地点、关系网络关联如下……”
1月19日下午,在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若的电脑上,系统赫然出现来自该院“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的分析数据。
检察官根据平台提供的线索,立即对张某某一案,进行相关延伸调查,对警方下一步侦查提出指导性意见。
这一幕,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该院通过创新,在全省率先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助力打击毒品关联犯罪的一个缩影。截止目前,该模型已经在惩治毒品犯罪、助力社区治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背景:省市联动催生全新平台
据介绍,毒品犯罪往往呈现链条式作案、共同作案,单线联系、使用化名等隐蔽作案,跨区域作案等特点。导致发现难、取证难、根治难。
为应对毒情形势严峻问题,2022年底,在湖北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宜昌市检察院的支持下,伍家岗区检察院组建大数据模型研发团队,全力推进研发“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将数据进行治理解析,形成由可识别的各类信息组成的结构化数据库,根据办案需要,使不同的数据相互关联,获得新的认知,发现新的知识和关系。
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团队导入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涉毒案件数据、公安机关涉毒行政处罚数据、戒毒所强制戒毒人员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联接“信息孤岛”,自行填充多种结构化基础数据库,分析整理数据,追溯还原毒品犯罪链条,变单点打击为关联打击,从线状打击形成网状打击,构建涉毒监控网络,分析共享毒情信息,以数字赋能助力毒品问题综合治理。通过上述功能实现关联打击与综合治理深度融合:
利用大数据碰撞,锁定匿名毒贩真实身份,归集推送漏罪线索,开展立案监督,监督涉毒漏罪漏犯;梳理毒品交易上下游关系,自动绘制贩毒人员、购毒人员、吸毒人员网络关系图谱,还原涉毒犯罪网络;根据平台数据,为毒情研判及涉毒人员社区管控、帮扶转化等提供参考,辅助社会面禁毒。
成效:成功绘制毒品嫌犯的“网状图”
经过半年多的不断调试和优化,平台体系逐步完善,进入实战,开始不断取得战果。
2023年7月,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多起贩毒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均供述“李麻子”是其毒品上线,但是除了绰号,再无其他身份信息。
是“李麻子”是谁?其涉嫌贩卖毒品的事实还有多少?上下线还有哪些人?断头的线索散落在海量的卷宗中仅靠人力无从查找。
检察官登录“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输入“李麻子”进行检索,后台通过对大量案件中涉毒人员姓名、外号、昵称、手机号码、形态特征等关键信息进行比对碰撞,从500余件涉毒案件中排查出有“李麻子”这一称呼的案件41件,均是相关购毒人员指认“毒品从李麻子那里购买”。
检察官进一步点击人物关系图谱分析功能,后台立即对“李麻子”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进行分析、一张以“李麻子”为中心的层级分明的的毒品分销流通网络清晰可见。
针对“李麻子”涉毒网络中出现的28处毒品交易地点,平台进行人员、时间、次数比对,形成分析图表,检察官针对高频场所存在的管理漏洞,向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公安机关立即联合街乡、社区开展禁毒案例宣讲,并对4个毒品问题突出的小区,在关键位置加装了视频监控。
对“李麻子”涉毒网络中的吸毒人员,平台分别归集了违法事实,交易地点,吸食地点,形成毒情资料,由检察官移交给相应街道、社区,建议基层禁毒工作者重点帮扶转化。
综合上述情况,检察官在平台上点击毒情分析功能,平台自动生成“李麻子”网络毒情研判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启示:数字赋能监督促进治理
据介绍,该平台自2023年7月在宜昌检察机关部署后,截至12月底,自动筛选涉毒漏罪漏犯线索340条170人。其中,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46条5人,追捕3人,追诉漏罪21条,法院已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5人,其他线索已全部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下一步,将在数据来源、规则设置、实现路径等方面继续不断优化。”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负责人介绍,“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是以毒品犯罪立案监督为切入点,探索研发毒品犯罪大数据监督模型的成果,形成“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法律监督模式,以能动履职提升综合治理效果。
随着与公安、审判、司法行政、金融、邮寄等更多职能部门的数据对接与工作融合,平台将不断拓展完善相应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有力助推提高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该平台目前已获全省政法机关智能化建设优秀案例、全省检察机关智能化建设项目比武“十佳案例”、2023年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十佳模型”、相关成果已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