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顺应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转变为法院工作的重要支撑,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立足全局抓规划,立足需求抓建设,立足实战抓应用,立足长远抓保障,信息化建设成为法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力促进宜昌法院“科技强院”的战略方针,开启智慧法院新时代。
智慧法院,“智”从何来?
1、围绕提档升级,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紧盯“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宜昌中院从2014年起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抓好硬件建设。采用智能化微模块、应用虚拟化技术建成审判数据中心,一系列高端技术的引进,为全市法院各项应用系统的集中快速部署、广泛应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宜昌两级法院之间实现了数字法庭的联网,支持远程开庭、远程观摩。目前,全市法院共建立和改造数字法庭119个,实现了法庭审理数字化。
2、围绕便捷立案,建设网上立案系统
主动攻关: 打造网上立案系统,首先解决网上缴纳诉讼费难题。经技术攻关,建成网上缴费系统,以接口方式接入多种支付平台,满足当事人多样化的线上支付需求。与银行协商,开通虚拟帐户,让习惯线下支付的当事人能够更灵活地缴费,最大程度方便当事人。其次是解决远程身份认证难题。与市电子政务部门协调,由其利用公安部门的身份数据库提供身份证查询接口,让立案审查法官对当事人身份一目了然。
流程再造:在当事人通过网络提交材料后,坚持流程再造,确认电子卷宗效力及网上缴费信息效力,当事人在网上立案系统中可直接查询了解立案缴费情况。由法院打印纸质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法院内部全程实行电子卷宗流转。
全面推开: 以秭归法院作为试点,将网上立案系统布局到各乡镇司法所、村组调解室,由网格员帮助群众进行网上立案。在试点基础上,与市综治办联合发文,将网上立案系统接入市网格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网上立案工作区域全覆盖。截止目前,共接受网上立案申请6.5万件,实际立案3.7万件,标的金额高达194亿元,通过网上预缴诉讼费0.75亿元。
3、围绕便民利民打造信息化诉讼服务中心
为方便当事人掌握案件进程,将立案、开庭、审限变更等与当事人诉讼权利密切相关的15个流程节点,与12368短信平台技术捆绑,实行流程节点自动告知,每年对外推送节点短信20万余条。同时,通过短信推送案件查询码,方便当事人查询从立案、审理到执行的全部案件流程信息。推进无纸化办公,出台《案卷集中扫描装订办法》,全面推行卷宗扫描上传外包。坚持电子材料同步导入,纸质材料同步扫描,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上(抗)诉案件电子卷宗同步移送,扫描电子卷宗13万余卷,实现了案件实体网上评查、档案网上移送、远程借阅等功能。
4、围绕效能建设,依托信息化微创新
研发紧急警讯支持系统,按下报警按钮,监控中心将弹窗显示警情发生地画面、警用对讲机将连续播报警情发生地点,有效提高了处突效率。开展一卡通项目建设,将工作吊牌、门禁、梯控、食堂消费多卡合一,实现考勤数据自动采集,考勤表自动生成,请销假流程与考勤表自动关联,有效保证了上下班纪律。
建成案款管理系统,与银行系统、网上立案系统、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共享数据,有效解决了缴费信息难以核实、退费流程复杂等各种问题。
全面改版中院官方内外网站,打造“两微一端”,发布各类司法政务信息5000余条,中院官方网站获中国政务网站地方法院网站领先奖。
开通运行集在线学习、考试、考核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学习培训平台—“书香在线”,创新了学习培训方式,荣获“全省信息化大比武先进单位”等荣誉,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法院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交流经验。
5、围绕办案需求促进信息化与审判管理深度融合
不断完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将司法标准化和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内嵌于案件流程管理运行过程之中,以流程图方式直观展现办案进程,实现办案全程留痕,动态监控,为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奠定基础。强化审判数据的深度挖掘,针对不同审判主体的权限,分别定制管理模块,采用数据、图表等可视化方式,进行横、纵向及交叉数据比较,实时提供收结案情况、质效指标和待办事项提醒等数据,方便实时掌握审判工作情况,有效激发了法官办案活力,促进了审判质效的提升。宜昌中院还对移动办案app、政务管理oa系统、法官管理系统等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干警工作的进一步减量化和轻量化,让法官们能更加专注地办案。近年来宜昌法院结案率一直高达93%以上。
我们将围绕智慧法院建设宜昌实施,“撸起袖子加油干”,主动跟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形势,深入开发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法官执法办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法院工作质效上的融合点,为智能辅助法官办案开辟新的实践空间。依托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诉讼便民服务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将实体诉讼服务向互联网、移动终端拓展。大力推动全市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督导,提升基层工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