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是主战场,乡村治理面临的任务挑战仍然艰巨。要继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近年来我市
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实现了由“人治”到“自治”的转变
为乡村治理构建厚实基础
“针对村里污水沟的改善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畅所欲言!”
“组长,17年配备的下水道设施质量要求不高,希望村组能重视这个问题。”
......
一杯清茶,围屋而坐,在陆城街道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微家,一场“茶话会”式的支部会议正在热闹进行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问题,商议对策。
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党员吴炎炎说:“在支部微家里,我们围坐一起,像个小家庭一样。我们都有话语权,都可以畅所欲言,会议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这样非常方便。我们把问题集中,通过商讨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为村民服务,让我们党员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通过建设5个支部微家,尾笔村形成“村-网格支部-党员-户”的网格构架,将党的政策宣传、“三农”技术服务、诚信档案评议、阳光大厅议事、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活动等多项服务功能进驻微家,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支部微家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场所,他们能在这里咨询问题、提出建设意见,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宣讲学习内容,帮助他们解决提出来的村里、组里的实际问题。”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书记姚昌芹说道。
党员凝聚了,阵地筑牢了,更重要的是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村级治理。2018年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狠刹人情风,最初村民们无法理解,经过红白理事会上门做工作,村民思想逐渐改变,如今陈规陋习已不复存在。
尾笔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毓新说:“在今年红事禁办白事简办的情况下,村民们只要家里需要办红白事,都会自觉主动地给我们打电话报备,村民也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这好像已经成一种规矩了。”
诚信档案的建立,将个人行为与文明积分挂钩,村民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遵守《村规民约》,有力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
“实行‘123’乡村治理模式,‘1’即以村规民约为基础,‘2’即以人情风治理和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为抓手,‘3’即整合村组干部、党员队伍、乡贤能人为支撑。以人性化的操作方式,搭起与村民群众的连心沟通桥,让村民成为多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由此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尾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攀虹这样向我们介绍。
尾笔村只是我市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11月起,我市坚持以网格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在全市建立了494个网格党支部,探索建立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修订全市155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通过先进性、合法性审查,激活治理动能,设立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选齐配强155个村、社区法治村主任,构建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法律服务圈”,全方位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来源:宜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