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齐全,红色楼栋文化扑面而来;
穿街走巷,志愿者活动不断,社区矛盾纠纷难觅踪影,群众生活怡然自得;
过去的2020年,他们的荣誉纷至沓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无疫社区”,“宜昌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年考核优秀单位……
这就是远安县凤山社区,他们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幸福密码”究竟是什么呢?
社区文化建设
01一个志愿活动品牌 让社区群众亲如一家
平时下班或周末节假日,头戴红帽、身着马甲的志愿者,三五成群,穿行在凤山社区的大街小巷。他们或随手清理废品垃圾,或上门嘘寒问暖,或宣传政策法规,已经成为远安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凤山社区螺丝钉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由工作、居住在凤山社区的169名党员组成。
“我们平时可以做的事情还真不少。”螺丝钉志愿服务队沟巷片区的负责人程贤珍,本身也是社区的一支部书记。她介绍说,她所在的片区有60多位党员,平时除了组织大家巡河、巡街搞好环境卫生,还会重点关注片区的特殊群体。比如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和党员志愿者就会做好分工,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好养老资格认证、进行反电诈宣传等。
片区内有一户居民,家里有3人不同程度残疾,以养鸡为生;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其整理家务,多次组织到鸡场帮忙。
“不少群众受到感染,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凤莲感受颇深:春节前社区一次集体活动,突遇降雨,多位居民主动帮忙转移物品,完全不计个人得失。
“螺丝钉志愿服务既解决了社区群众的实际问题,还增进了社区群众的感情,凝聚了人心。”张凤莲说。
志愿服务随处可见
02一种红色楼栋文化 让抗战老兵讲好故事
走进位于社区居委会附近的一栋居民楼。楼梯间墙壁上的一幅幅绘本引人注目:有的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故事;有的是“凤山社区居民公约”、“居民楼道公约”,宣扬优秀家风家训;有的则是便民服务热线、“阅读推荐栏”,随时为群众提供日常服务……
社区的红色楼栋文化,并非空穴来风。据现场了解,该小区住着一位抗战英雄,老人名叫彭守政,今年95岁,1940年6月参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昆明战役,1952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老人多次立功受奖。
如今,彭守政老人每年还不忘交党费,经常会向子女和周围群众讲述当年沙场杀敌的故事,还能中气十足地唱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流程规范的调解室
03一间矛盾调解小屋 让大小矛盾不出社区
在社区居委会的一楼,在“张文军”调解工作室里,值班民警杨尚山正在整理今年以来的调解台账。
“今年以来,正式接到的纠纷调解只有6起。”杨尚山说,和前几年相比,社区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他平时除了在调解室值班外,还经常在社区内巡逻,查找安全隐患,进行法制宣传。
作为鸣凤派出所的正式民警,杨尚山去年被下派到社区从事调解工作。
杨尚山介绍,去年底,两位村民因砍树发生纠纷,双方家属多人险些发生肢体冲突,民警及时介入后,很快就平息了事态,双方握手言和。
“民警沉到社区,可以更及时地发现矛盾、处理矛盾,防止矛盾升级、民转刑。”社区治调主任王旭说,在民警指导下,社区干部、网格员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线索,第一时间处置,实现了大小矛盾不出社区。
04一套社区治理体系 让每位党员发挥作用
凤山社区成立于2003年7月,由原凤山村和临沮大道居委会合并而成,是典型农居混杂社区,共有3800多位居民。
“在镇党委等相关方面指导下,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精细化社区治理体系。”张凤莲介绍,社区党委及网格员队伍、包保单位(联系社区的单位)、联防队伍(由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等组成)、社区群众等四个层面,充分发挥每位党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实现自治、德治、法治、共治的高度融合。
“从以前的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到现在主动投入、积极参加,社区治理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鸣凤镇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凤山社区志愿服务、红色楼栋文化、社区矛盾化解等经验,已经在远安多个社区推广,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