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地处鄂西南山区,辖区面积2372平方公里,总人口17.1万人,山大人稀、地质脆弱、坡陡弯急,交通安全压力大、自然灾害隐患多、矛盾纠纷预警迟、基层治理力量弱。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主动担当作为,把繁杂的基层社会治理化繁为简,运用共同缔造理念蹚出一条适合山区善治的“五峰模式”,助推地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建设
该县整合政法、信访、法院、公安、司法、民政、卫健等部门及乡村两级资源,打造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县综治中心升级改造、乡镇综治中心建设,110个村(居)按“三室一窗口”的要求规范建设到位,做到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联动。全县上下短短两年时间“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基层治理工作格局面貌一新。
推行党建引领“一警三专n员”新机制
为破解山区“山大人稀、信息不畅、力量薄弱、信访遗留多”及基层治理力量不足、服务覆盖有限等难题,该县从2020年底开始,创新推广党建引领“一警三专n员”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全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党政主导、政法主推、部门参与、基层主抓、社会协同“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110个村(社区)配齐民(辅)警,带领320名治调委员、网格员、交管路长等“三专”,2959名无职党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等“n员”,合力筑牢疫情防控、灾害防治、安全维稳等屏障。新机制推行2年来,全县开展安全防范宣传2957次、志愿服务392次、重点人走访258次,风险隐患排查813条、化解矛盾纠纷94次。《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湖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被评为宜昌市2022年度十大“法治惠民”创新品牌。
不断拓展家庭文明诚信档案成果
从2016年开始,该县就一直坚持探索公民诚信档案工作,推动全县法治建设长足发展。为做到精简、高效、全覆盖,2022年全县摒弃传统的纸质档案,应用数据平台,修订《评分细则》,主推诚信超市积分兑换,做到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改变以往“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下冷”的被动局面。全县相继推出牛庄乡“流动红旗”评比、苏家河村敲锣打鼓“送战报”、楠木河村“诚信积分当n员”等生动活泼的基层实践。7年来,全县通过家庭文明诚信《评分细则》共审核5831人,有50余人受到限制和考量,劝阻农村大操大办774件,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111起,化解矛盾纠纷3381起,排除阻挠项目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事件89起,敦促1103户还款441.7万元,有效促使公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积极推行乡镇党政班子“周二下访”
县委发文明确要求各乡镇党政班子每周二下沉所联系村(社区)、企业、项目工作1天,形成大兴调研之风、实现一线工作法的长效机制。乡镇党政班子紧盯重点人、重要事,每周二到包联村(社区)走访,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研究解决基层矛盾问题,与群众一同商量着办自己的事,由“找我调”变“我去调”、由“上访”变“下访”、由“坐办公室”变“到田间地头”,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积极推行特殊群体“同心守望”工程
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起居、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等问题,是子女们的“后顾之忧”,也是乡村的“治理之痛”。近年来,全县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在室外安装双向语音视频智能探头,搭建村级云平台,以数据链接老人、子女和村级组织,实现“云看护、云守望”,对守望对象进行“一日一问询”,实时了解其生活状况及活动轨迹,打通服务“最后一米”。通过智能化等便民服务方式,实现“一屏观全村”,筑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