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系统开展优秀创新成果推荐评选活动,经初评、复评、专家评审、网络评审等程序,对各地各单位申报的302项创新成果进行综合评审。近日,由省委政法委开展的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创新成果推荐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宜昌市检察院《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等五个项目获奖。近期,宜昌市政法融媒体中心将对5个项目进行系列报道。
近年来,宜昌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检察责任。
建立“长江三峡生态检察官”制度,创新“属地检察 交叉检察 巡回检察”办案模式,推动“长江大保护专门检察院”建设,积极构建起系统治理、溯源治理、协同治理的“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办理涉流域生态环境刑事案件957件、公益诉讼案件1566件,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宜昌生态检察样板”。
在全国率先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长江宜昌段船舶污染物闭环处置,为长江流域船舶污染治理提供宜昌样板,推动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获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深度报道。
先后7次在全国、全省检察系统交流生态检察工作经验,6个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11个案件获评全省典型案例;3个集体和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4个集体和个人获市级表彰。
2022年9月,在长江上召开的长江大保护检察新闻发布会,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微直播”推介,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中省媒体作了深度报道。
2023年3月,隆重发布《长江三峡流域司法治理宜昌实践》白皮书和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央视频、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全网直播,近30万人次在线观看。
主要做法:
立足监督办案,系统构建流域司法治理生态检察路径。一是系统谋划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和省检察院部署,及时制定服务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部署开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力流域综合治理”专项工作,出台服务流域综合治理“十二条”措施,成立12个交叉巡回检察组,对清江、沮漳河、黄柏河、三峡库区等四个流域片区开展上下游、左右岸交叉巡回检察,推动专项工作走深走实。二是推进融合履职。建立“长江三峡生态检察官”制度,设立16个长江大保护检察工作办公室,推行“刑事打击先导、公益诉讼主导、民事行政跟进”的工作模式,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融合履职,依法起诉非法捕捞等涉流域生态环境犯罪957件1418人、公益诉讼案件1566件,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方式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推动流域司法从“治罪”向“治理”转变,形成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合力。三是强化典型引领。大力培育典型案例,总结生态检察工作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宜昌是长江航运重要节点,每年有6万艘船舶待闸通行,船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宜昌市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公益诉讼案,实现船舶污染物闭环处置,该案被《今日说法》深度报道。针对船舶拆解污染问题,推动出台规范船舶拆解工作意见,在全市25家船舶修造企业和100余家航运公司开展专项整治,促进船舶拆解行业规范化。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典型案例。
坚持标本兼治,溯源深化流域司法治理生态检察效能。一是坚持标本兼治,推动从“治表”向“治里”转变。对办案中发现的流域执法监管问题,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4份,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在办理龚某某等人非法采矿案中,提前介入引导侦查,追赃挽损1200万元,对未依法履职的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及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该案被写入最高检《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2018-2022)》。二是坚持点面结合,推动从“治点”向“治面”转变。坚持以案促治,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地方出台畜禽养殖管理规定,促进源头治理、全域治理。
深化机制创新,协同提升流域司法治理生态检察水平。一是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构建上下一体、人才集约、协同作战的办案格局。深化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将葛洲坝检察院打造为长江大保护专门检察院,集中办理涉长江刑事案件220余件、公益诉讼案件60余件,不断提升司法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外部协作。打造“检察 行政执法”生态保护协作朋友圈,不断拓宽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生态保护协作范围。与水利湖泊、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作机制20余个。联合法院、公安等单位出台《关于建立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与三峡库区检察机关联合签订《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合作协议》,与襄阳、荆门等地检察机关签订跨区域公益诉讼协作意见,形成司法工作合力,以机制创新推动流域司法治理效能提升。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探索建立“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招募“益心为公”志愿者300余名,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共同开展活动20余次,共同发布《长江大保护倡议书》,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检察院充分肯定。加强检校合作,与三峡大学共建“长江流域司法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理论调研文章30余篇,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宜昌市政法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