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该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今年以来,夷陵区调解案件总数2028件,调处成功率99.5%,获评“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区”。
一个号码 一网调度 将问题预防在源头
前不久,夷陵区“12345”热线接到一条匿名投诉,居民反映,安装在小区进出口的道路防护栏被施工拆除后没有恢复,造成小区早晚高峰严重拥堵。投诉到市政、电力等多个部门,拖了两个月还未解决。接诉后,社情民意快处中心立即对接相关部门,区综合执法局出方案;供电公司恢复护栏;交警加强巡逻,5天时间护栏被重新装好。
宜昌市夷陵区恒大名都二期业主王昌毅:“这两边都没停车,我们出行都非常方便。”
宜昌市夷陵区政府总值班室主任、区社情民意快处中心牵头负责人余宝丹:“因为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有一个部门能够牵头抓总,我们召集了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局、区公安局、区供电公司,明确了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办理时限。”
回应及时、精准,得益于夷陵区组建了区社情民意快处中心,将7大线上网络民生诉求平台和23条政府部门热线整合为“12345”一条热线。像夜间施工、违法建设等民生诉求,最快一天内都能得到回应。
宜昌市夷陵区政府总值班室主任、区社情民意快处中心牵头负责人余宝丹:“接处的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签收、规定时间内进行办结,由诉求人给予评价,对于不满意的办件,返回相关部门进行处办。”
三级中心 一张网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矛盾解决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十一”假期,夷陵区龙泉村村民鲍德春,骑车经过某施工场所时滑到未清理渣土里意外摔伤导致小腿骨折。得知情况,村网格员联系上村治调主任付君弟,他15分钟便赶到事发现场帮助调查取证,后经过两次与施工方调解协商,施工方同意支付1.6万元补偿金。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龙泉村治调主任付君弟:“按照当地的这个生活水平,一天100块钱,收入伤筋动骨一百日就是1万块钱,还有6000块钱是两个月的工资损失,双方都达成协议,一致比较认可。”
过去,村里有矛盾经常“踢皮球”,村干部往镇里送,镇里往区里送,小矛盾容易拖成大矛盾。现在,夷陵已建成区、镇、村(社区)三级综治(网格)中心,并且明确,村民有矛盾,村治调主任先调解两次;不能解决的由村党支部书记调解两次;较大矛盾纠纷,再向乡镇综治中心、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申报调解,并且整合了司法、公安等多方力量,补充基层。经过“三两制”工作法的几轮调解,绝大多数矛盾在村里就能解决。
宜昌市夷陵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区委政法委第一副书记王晓艳:“扎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坚持以民意为导向,不断优化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长江云新闻记者 乐城 夷陵台 杨宏音 通讯员 陈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