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戒毒的难就难在过程中往往受到谋生、疾病、心理、家庭等种种问题的困扰,这些“急难愁盼”若解决不好极可能中断回归之路。
为引导帮助众多“迷途者”重获新生,一个个向阳而生的温情故事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上演。
“平安关爱”助回归
两次的强戒生活,让涛涛沉淀了浮躁,提升了信念。花坪社区慰问了刚强隔出所的涛涛,鼓励他要好好生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抵制毒品的诱惑。
涛涛曾经有份不错的工作,那时的他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可就在他36岁生日那晚,彻底改变了人生。醉酒后的他在朋友的怂恿下沾染了毒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毒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妻离子散,还失去了工作,自己也因吸毒成瘾严重被执行了两次强隔。出所后,涛涛只能跟着自己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
得知此事的花坪社区“两委”专程为他送去慰问金,镇中心戒毒社区也为他送去了关爱物资。社工们也经常和涛涛交心谈心,鼓励涛涛要积极应对,早日走出曾经的阴霾,做个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人。
这份执着的真心真意感化了涛涛,没过多久就接到了他的好消息:涛涛在宜昌找到了一份工作。社工每天都会叮嘱他一些上班的注意事项,投桃报李的涛涛每逢休息时都会主动去派出所做相应的检测。
有一次,他回家看望父母和孩子期间主动来到镇中心戒毒社区与社工谈心,为自己可能耽误了儿子的飞行员招考而悔恨不已。在禁毒社工的耐心劝说下才终于打开心结,他表示要好好珍惜现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绝不让关心他、帮助他的人失望。
“矛盾调处”促和谐
社区康复人员小阿刚是一位肢体有所残缺的残疾人员。2022年9月,他被强隔出所后一直在家,因肢体残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全靠年迈的母亲来维持基本生活。
当得知小阿刚前段时间在他嫂子厂子里做点小事,却因工资问题与嫂子发生冲突丢掉工作时,镇中心戒毒社区的社工们决心帮助他调解家庭矛盾,修复亲人关系。
这一日禁毒社工早早来到小阿刚家中,陪着年迈的母亲和小阿刚话起了家常。社工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又一点点的帮助小阿刚分析其中的缘由,小阿刚最终意识到了自己有时脾气不好、易冲动,今后一定尽最大努力克制自己。
在社工的耐心劝导下,小阿刚又重振了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众人拾柴”送真情
社会面吸毒人员龙云,曾经是个非常帅气的小伙,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因沾染毒品后出现了后遗症,意志消沉,无法正常工作。由于没有固定收入,龙云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多次与妻子发生争吵。经过长期的争执不休,最终2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龙云仅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变得更加消沉。因脾气暴躁、在家时常出现幻听幻觉,母亲只得将他送进了医院接受治疗,谁知查出儿子竟患了重病,需要转入特殊医院进行救治。焦急的母亲拨打了镇中心戒毒社区的求助电话,社工们帮助她忙前忙后地联系并将龙云送入医院,事情才告一段落。龙云出院后,社工又时常探望他,为他送去慰问金和爱心物资,并关注他恢复的情况。
今年年初,龙云母亲突发中风,因龙云的身体尚未恢复不能照顾母亲,社工们又帮助他将母亲送到福利院,陪同他去探望母亲,鼓励他要振作起来,养好自己身体的同时也要照顾好母亲。社区得知龙云的情况后,拟从临时救助方面给予他帮扶。尽管因个人的问题让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但政府从未放弃他,龙云深感鼓舞,决心自己也要振作起来,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以此来回馈社会。
吸毒人员会因为一时失足而悔恨终生,“平安关爱”活动即是对戒毒康复人员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励志提升。中心禁毒社区以真心换真心,让戒毒康复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认清毒品的危害,时刻警醒绝不能再吸毒,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文中涛涛、小阿刚、龙云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