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远安县磷矿企业共有28家,磷矿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远安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矿区企地矛盾也逐渐显现。特别是近两年,先后发生了矿区村民围堵井口、与磷矿职工斗殴等事件,综合暴露出磷矿资源性企业与地方和村民之间的深层次问题,应引起党委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矿区企地矛盾成因
(一)民生问题聚合矛盾。矿山开发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一是失地农民增加。在晒旗、西河、盐池等磷矿开采重点村,因磷矿企业自身或行业快速发展,大量征占当地村民的承包土地、山林,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合理安置。受自身条件限制,当地村民发展缺乏基础、致富没有门路。二是水系破坏、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由于磷矿开采周期较长,且大多数采取垂直下潜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开采磷矿石,导致矿区溪流水位下降或枯竭,自然水系破坏,晒旗村300多人、西河村100余人生活、生产用水困难。三是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寨坡、炮台、东垭、小寨垭等磷矿开采作业区出现山体裂缝,有的企业违规乱采滥挖、盗采保安矿柱、矿渣堆放无安全措施,对农田、房屋形成威胁。四是村民建房选址难。部分村民房屋或处危岩体下,或因企业放炮受损,但受地理条件限制,移址建房无址可用。五是职业病问题。有不少村民长期从事井下工作,感染矽肺等职业病的几率较高,这些人在矿区企业流动频繁,一旦患上职业病,责任主体难定、病情难定、赔偿难定。
(二)企业改制遗留矛盾。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2002年之间,因公有制经济在磷矿开采中占主导地位,企地矛盾相对缓和。2002年荷花镇磷矿企业改制后,一是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解决。地质灾害险情整治、环境污染治理、饮水等问题普遍存在,且没有长效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二是对企业监管难度加大。私营磷矿多数是股份制,构股成分比较复杂;有的矿山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对企业不愿管、不敢管和企业不服管。三是治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自主生产经营、依法照章纳税,对矿区环境污染、灾害治理、秩序整治,看似都在管,实际上都没管到位。
(三)收入差距激发矛盾。矿山企业的入驻,对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此形成的收入差距也成为激发企地矛盾的诱因。一是企业主与地方村民的收入差距。二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年龄、技能、家庭劳力等现实条件不同,家庭条件好、有能力的村民可以到矿企就业、到高收入的岗位就业,而有的则只能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家计,渐渐形成贫富差距,部分村民心存不满。三是工价差异。调查发现,因矿区发展不平衡,企业之间的工价不一,如有的企业平均每车定价5元,有的企业每车定价10元;有些小型工程造价 “涨得起、下不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差异较大引发矛盾。
二、探索和谐矿区的主要做法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12年4月起,荷花镇党委、政府采取试点先行探索、总结积累经验的办法,在晒旗村组织开展 “我为企业服好务,企业帮我快致富”主题共建活动,积极主动探索和谐矿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加强联谊,增进互信。2012年5月初,召开了驻村磷矿企业和晒旗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参加的“我为企业服好务,企业助我快致富”的专题座谈会。企地双方在会上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矛盾得到缓解;5月下旬,召开了晒旗村企地共建联谊会,驻村7家磷矿企业负责人、荷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县直有关单位领导和晒旗村两委班子成员及群众代表参加活动,共同探讨企地共建、互助双赢的措施。这次联谊活动7家磷矿企业主动出资计130余万元扶持晒旗村发展。
(二)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矿山开采导致流经晒旗村的九女河严重污染,严重影响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展和谐矿区建设以来,九女河流域7家矿山企业共同出资300多万元,实施河道整治工作,各磷矿企业纷纷采取砼浆封闭措施对损坏的山体进行处理,对生产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收集。九女河“一河污水”的景象得到明显改观。
(三)双向引导,改善民生。一方面,引导企业用实际行动扶持驻地村民,让老百姓共享企业发展红利,消除村民对企业、企业家“唯利是图”的心理认识。2012年晒旗村矿山企业兑现承诺,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提供近3年晒旗村村民建房补助及各项惠民措施共计150多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加强对驻村企业的服务,及时调处村民与企业矛盾;有计划的组织130余名村民到磷矿企业从事平车、井下作业、道路清扫等工作,年收入万元以上。企业方便村民群众就业增收,地方支持企业发展生产,在改善民生中实现企地双赢。
(四)突出治危,安居乐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合理规划,建设2个居民安置点小区,把处在危岩体下居住的村民、炮损危房和无法解决饮水问题的村民搬迁出来,集中进行安置;筹措资金对近3年建房户实行补助,50%以上居民居住环境基本实现美化、净化、亮化、庭院化。同时多方筹集资金40余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新建桥梁一座,解决180余人通行问题。
三、主要启示
实践证明,7家磷矿企业分别与驻村携手,通过规范企业就近用工、用地、联动化解矛盾和企业出资整治环境等措施,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整治,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由此得到几点启示:
(一)保障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关键基础。在化解晒旗村企地矛盾的过程中,积极协调磷矿企业用实际行动扶持村民,从解决饮水、就业、建房等民生问题入手,逐个解决到位,让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解决了,心气儿顺了,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
(二)坚持标本兼治,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有效途径。在解决晒旗村企地矛盾工作中,一方面在治标上下功夫,下大气力整治河道、治理环境污染和危岩体以及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在治本上下功夫,采取建立机制、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措施,妥善解决村民饮水、建房、就业等实际困难。通过标本兼治,有效预防和避免次生矛盾。
(三)实现企地共赢,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根本目标。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磷矿企业发展和地方发展两个大局,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村民依法规范社会行为,促使企业和地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企业通过扶持地方争取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发展水平和实力,2012年驻村磷矿企业共纳税3753.5万元,较上年增加6.4%。地方在企业的支持和带动下,增强发展后劲,壮大集体经济,群众安居乐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85元,较上年增加16%,村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