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洋关柴埠溪大峡谷景区,“n员”李祥军为过路驾驶员指路。
五峰是茶之乡、五峰是药之谷、五峰是林之海、五峰是氧之源……今年11月2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伦华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出:“未来的日子里,要将土家山寨打造成世外桃源。”在新的征程上,五峰的公安机关该如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串数据记录了答案:2021年以来,五峰个人极端案事件零发案,农村地区发案率同比下降28%、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7%、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0%……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是动力源。五峰当地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升的背后,得益于五峰公安探索实施“一警三专n员”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打造升级版“路长制”,有效破解了“警力不足、基础薄弱、监管不全、事故易发”等难题。
路长“抛砖”开启探索实践之旅
管河的有“河长”,管湖的有“湖长”,要把农村道路交通管好,设置“路长”可织密农村道路管理的责任网。2017年,宜昌市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道路“路长”管理新机制,努力破解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难题。
五峰全境皆山,平均海拔1100米。全县近6000公里通车里程中农村公路近9成,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018年1月6日,是该县“路长”焦龙上岗的第6天。一名出生仅36天的婴儿突发急性肺炎,必须马上送医治疗。原本正在巡查的焦龙等人,马上驱车赶往因大雪封山已经交通管制的火田坑村郭家拐。越往海拔高的地方走,冰冻大雾越严重。原本二十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好在焦龙等人密切配合,一路上才有惊无险。在各方单位配合调度之下,为生命开辟了通道,为治疗赢得了时间。
截至今年11月14日,五峰共计35名“路长”,承担巡逻管控、隐患排查、劝导提示、宣传教育、应急出警等多项服务职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下,全县交通事故四项指数逐年下降,群众出行安全感显著增强。
路长的工作,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工作3年后,焦龙熟悉了渔洋关镇梅二冲村、桥河社区、大房坪社区的每一条路、每一台车、每一个司机。然而,尽管工作很细致,但他发现,仍存在三轮载货摩托车载人、摩托车驾驶员不戴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
焦龙渐渐发觉,管辖区域大,仅凭“路长”发挥力量,明显不够。
有这种想法的,还有长乐坪镇“路长”袁乐军。他要管理3个村1493位农户的交通安全。每到寒冬雨雪天,心里发慌。“要是孙悟空就好了,拔出几根汗毛把自己变成3个人,每个村驻扎一人。”
去年12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长周永生上任后,他深入基层调研后,提议调动村级公益性岗位力量,在交管“路长”的带领下,共同参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于是,2021年初,“一名路长 三名交通劝导员 网格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等其他n种社会力量”的“1 3 n”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机制,开启探索实践之旅。
机制“引玉” “一警三专n员”应时而生
李祥军,61岁,土生土长的五峰人,他曾是柴埠溪大峡谷景区的管理人员,熟悉景区内外的一草一木。
“年轻人开车猛。下山时,若是车速快了,容易发生事故。”今年3月21日,李祥军找到村支部书记王春芳,建议在坛子口(小地名)三岔路口增加交通标识标牌。经“路长”实地核实,交警部门负责落实。
王春芳告诉记者,年初,全村启动“1 3 n”交通管理机制后,老李主动报名参加,积极性很高,同时,他还带动了一大批乡贤、村贤加入“n员”。
五峰县公安局副局长吕鹤介绍,“1 3 n”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收效良好。今年1至4月,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0%,亡人交通事故同比下降66%,极大扭转了五峰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
而早在该机制具体实践阶段,该县公安局走访、调研全县8个乡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经组织培训后,各村“n员”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不仅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发挥力量,还对治安管控作出了贡献。
4月20日下午,长乐坪镇红渔潭村白果树(小地名)村民伍某在自家山林“烧荒”,农电工老张及时报告,有效防止了森林火灾;5月12日,渔洋关鞍山村精神障碍患者罗某病情发作,村医发现存在肇事风险,及时报告后,警方协助家属将罗某送医。
农电工、村医,还有护林员、保洁员等……如今在五峰,他们叫“n员”,也叫义警,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群众力量。
今年5月,五峰县公安局决定加大推进力度,丰富内涵外延,在当时仅有的农村道路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一并加入信息收集上报、隐患排查化解、安全宣传防范等职能。
至此,原有的“1 3 n”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机制提档升级,优化完善成“一警三专n员”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警”是驻村民警或辅警,“三专”是路长、治保主任、网格员。每一名“n员”负责分片包保10余户农户,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及时发现隐患,上报信息,配合一警、三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一警三专n员”新机制的诞生,让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打破了农村地区安全管理和治安防范单靠公安一家的狭隘局面,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治标”到“治本”创新治理遍地开花
11月8日,在渔洋关鞍山村村委会门口,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让这个平均海拔1000米的小村庄沸腾了。
8分可以兑换10公斤大米或大豆油,10分兑换大电饭锅、不粘锅……护林员朱宏昌拎着一提刚刚兑换的卫生纸,开心得合不拢嘴。几天前,他在巡林过程中,发现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严重倾斜,他立即将信息上报给村委会,得到了3分。
全村45名“n员”在“一警”、“三专”的带领下集中宣誓。会后,17名“n员”在村委会“积分超市”内,共兑换了49分、价值近6000元的物资。
研究制定工作机制不难,但如何让机制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效益,这一“命题作文”又摆在了五峰县公安局党委班子面前。为此,五峰县公安局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争取财政支持,配套建立“n员”积分管理制度,确保机制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目前,全县“n员”4300余人,县政府每年向各村拨付3600元专项资金,县公安局也将用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50万元经费投入到该机制中。
记者从鞍山村治保主任汪汝尧手中接过一份《奖励积分手册》,内容规定了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及细则,其中涉及安全稳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五大类,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文明行为等11小类。
今年6月,“一警三专n员”新机制在该村落地,配合积分管理制度,快速形成浓厚氛围,并推向高潮,村民治安防范、志愿服务等方面积极性得到普遍提升。“不少村民从此前的村干部要他参与,变成了如今主动参与。”渔洋关派出所驻村民警余李强说。
周永生介绍,“一警三专n员”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的开创,有效缓解了当前公安机关警力紧张、管理覆盖面有限的问题,真正将社会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在全县打造高质量平安城市中贡献力量。(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