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当阳市创新法治理念,以法治文化“培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当阳建设,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成效初显。
一、深入调研,创新出台“培根工程”
当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今年初,组织县级领导带队的调研组,深入地方、行业、基层单位,通过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当阳法治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一方面,当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法治文化物质基础雄厚;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创新法治文化建设新形式、新内容、新载体势在必行。为此,当阳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研究决定在全市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培根工程”,旨在吸取民间的、群众的、地方的法治文化养分,不断夯实全市法治文化基础,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引导现有乡风文明中心户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培育“法治文化示范户”,形成以示范户为龙头带动全民参与的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体系;采取重点培养、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等措施,努力建设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法治文化发展体系;整合户外广告、公众传媒和新闻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形成舆论广覆盖、媒体大联动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打造富有当阳特色法治文化景观和具有竞争力的法治文化品牌,为“法治当阳”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使全市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宜昌乃至全省、全国同等县市前列。
当阳市委、市政府将法治文化“培根工程”作为法治当阳建设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市“六五”普法总体考核一并验收,并下发了《当阳市法治文化“培根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将“培根工程”建设任务细化分解为15个子项,明确了任务责任单位30个。各责任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分解了工作任务,确保任务明确到位、工作责任明确到位、工作措施明确到位。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培根工程”
加强法治文化调研,创新法治文化理论。组建“法治当阳”建设理论研究会,开展争创法治县(市)、“法治单位”建设中重大问题的调研,征集当阳法治文化建设调研论文20余篇,组织市委中心组及县级领导参与法治课题调研近10个。挖掘、整理从“一五”普法开始的当阳法治文化历史重大事件、案例、人物,编撰整理当阳法治文化大事记,推进当阳法治文化理论研究。
打造法治文化景观,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景观,在临沮公园、工人文化宫广场、盛泰华庭广场、香榭水岸广场、太子桥社区、子龙路社区、娘娘庙社区、东门楼社区等建设法治文化景观15余处。
举办法治文化展览,打造法治文化精品。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书画作品征集、“留住城市记忆·展示城建风采”摄影大赛和“平安当阳建设年”摄影大赛暨作品展览等活动,展出作品400余幅。摄制《当阳市“六五”普法和法制建设专题片》、《魅力法治当阳》等宣传片,以展示当阳法治文化的韵味和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拓展法治文化宣教,提升法治文化影响。组建万人法治建设志愿者队伍,利用“3·15”、 “6·26”等各类法制宣传主题活动日上街进行法制宣传。组织普法讲师团到企业讲法制课,组织12名法律法学专家为24所学校近1.5万余名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讲座。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台、报刊以及广场、文化墙等媒介宣传、展播公益法治广告、法治谚语、法治文化标识、法制专题片等。
三、凸显特色,着力深化“培根工程”
一批法治文化示范户重点培育,示范效果好。当阳市注重发挥现有乡风文明中心户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培养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法治文化示范户”。全国道德模范、“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郑琦创建的“郑琦乡村青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达1.5万多人次,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唯一“3·15”特别贡献奖、湖北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张青山创建“张青山调解室”,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10000余人次,成为村民的驻足学法之处。半月镇供销社退休职工胡湘武,利用闲置场地,义务法制宣传13年,成为居民理想休闲之所。“凤平法治文化餐馆”女老板王道凤,在餐馆上下墙上办起了“学法用法”、“诚实守信”等栏目,把餐馆的接待室改成阅览室,自己掏钱订阅法制报刊十余种、法律书籍一千多册,自费在门口集贸市场旁办法制专栏,为市场经销商和街道居民提供学习方便。
一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立,作用发挥好。依托各镇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和各类反腐倡廉基地,建设一批不同主题、不同类别、针对不同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构建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已建立各类法制宣传教育基地20余个。育溪镇针对青少年尤其是留守未成年人的现状,建立未成年人驿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法制环境。
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出来,宣传效果好。依托文化馆、文化站等专业力量,聘请美术、书画、摄影、戏剧等专业人员50余人、创作骨干100多人,组成当阳法治文化创作专家库,组织成员创作法治文化作品50余件,并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团巡回演出宣传。育溪镇居民梁孝兰召集几位退休姐妹组建了“孝兰艺术团”,借助专家库成员编写的《民主法制建设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制文艺节目,走村串户,已巡回演出1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