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宜昌市夷陵区
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传播平台进一步拓展
全区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探索出了一条法治文化深度融入
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漫步在夷陵区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一幅幅法治名言书法石刻、一个个法治历史典故、一张张法治实践照片、一条条法治文化谜语,令人驻足留恋,思绪万千……
“七五”普法以来,夷陵区更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坚持以文铸魂,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重点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精心谋划,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精神
让法治理念润滋于民
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内“法治宣传树”
夷陵区分乡镇普溪河村把法治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各种法治实践、法治创新之中,与开元ky88棋牌官网的文化、村居文化、校园文化等共同发展,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精神理念,该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宜昌市文明村”等荣誉。
近年来,普溪河村党支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三约四治”为抓手,带领全村群众坚持“创优发展带民富,村企共建乡村游,为民强化服好务,引领能人强支部,共建共享乡村兴”的发展思路。
“通过几年的法治建设,不仅提升了基层依法治理的水平,老百姓的法治认识也得到了提高。”普溪河村村支书崔永柱开心地说。2019年,通过整合村级现有资源,普溪河村投资300多万元建设1800㎡富含法治元素的文化广场。同时,在村里建孝道、法治、德治文化长廊,制作民法典宣传展牌及书本,设立了“法律服务室”和“调解室”,村民可通过参与各类阵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正能量,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丰富载体
让法治文化寓乐于民
夷陵区普溪河村法治宣传栏
夷陵区为在全区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法治文化形式,丰富法治文化载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群众文化,积极拓展法治文化空间,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精建法治文化阵地。在夷陵城区,建成了以法治为主线的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以“家风”传承为主体的裕孝家庭博物馆、以爱国主义为主轴的“三线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乐园。
其中,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于2020年11月底建成。两年前,此处还是由碎石、砂料、预制板等各种建筑垃圾堆积而成的砂厂,再加上居民复垦的菜地和裸露的荒地,可谓杂乱不堪。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夷陵区实施了“水岸共治”的方案,河道治理与河岸整治同步进行,护岸工程、园林工程、广场工程有序进行,两年时间,这里就变了模样。初冬时节,公园内河水清清、白鹭翩翩,各种绿植和草坪层次分明。
据了解,建成后的公园绿化面积4万多平方米,铺装面积9000多平方米,还增加部分健身设施和33个造型各异的主题雕塑。自然园林景观外,法治文化景观以依法治国为主线,融入了以宪法为主体的多种法治文化元素,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法治典故、法治格言、法治步道等,运用了雕塑、石刻、展牌、地刻等多种不同载体,让法治元素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务求实效
让法治成果惠及于民
夷陵区文仙洞村法治谜语元素
法治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夷陵区充分利用法治文化的特有功效,把满足群众需要、增强群众需求、促进社会和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叔叔出远门——打一两字法律名词、集体起诉——打一二字法律词语、爷爷请喝茶——打一两字法律名词......
在新建的小溪塔街道文仙洞村“法治之窗”文化公园内,为方便老百姓更直观地学习法律知识,设置了不少有关法律方面的谜语展示牌。
多年来,该村坚持为村民宣传,为老百姓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建言献策,让老百姓在法律的范畴内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不仅成功地调解了纠纷,也让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文仙洞村主要通过村规民约、法律文本、法治谜语、法治之窗、法治文化墙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开展普法宣传,让法治宣传真正落到实处、深得人心。
文仙洞村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坚持做到解决矛盾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一理念,十五年来,我村无一例非访事件,无一例民转刑案件发生。(宜昌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