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申明 通讯员徐双林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现“一支队伍执法”;以法治思维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力创新政务服务,营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宜昌市坚持把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作为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的重要抓手,在省委依法治省办的精心指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综合示范和单项示范命名的市州。近日,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出炉,枝江市、当阳市、夷陵区龙泉镇获评综合示范地区,市政府“聚法治之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夷陵区政府“推进县级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获评单项示范项目,宜昌获得命名的数量位居市州首位。
临近年底,记者走进宜昌部分县市区,探寻各地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背后的故事。
夷陵区开展治超专项行动
夷陵区
整合2683项行政处罚权,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2022年底,夷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龙泉分局接到一起案件线索:该镇某超市销售的辣椒,农残超标!分局执法人员立即介入,立案调查。
2023年1月上旬,根据调查结果,分局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全新的执法机制下,很快得到妥善处置。”龙泉分局相关负责人感慨良多,“过去可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案件,现在分局一办到底”。
2013年,为破解行政执法“九龙治水”难题,依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优势,龙泉镇整合国土、城建等部门执法权限,组建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2019年,设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龙泉分局,加挂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牌子,实行“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全面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2019年以来,分局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非法占耕采砂、农资打假、市场监管领域等专项执法行动,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233起,罚没款318.6万元,无行政复议应诉案件。
龙泉镇的试点,是夷陵区“县级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缩影。
改革以来,全区精简执法人员100个以上,减少行政执法财政支出52.3%,乡镇一线执法人员占比达92%,截至目前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000余起,执法办案由“软弱无力”向“重拳出击”转变。2021年11月,夷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三届湖北改革奖(单位奖)”,改革成效从“初步探索”向“夷陵经验”转变。
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实地评估见面会在当阳召开
当阳市
机制创新,“穿”出满满安全感
去年3月以来,当阳市综治中心创新试点“三全穿透式”工作法:矛盾信息全收集,穿透至全域;风险措施全研判,穿透至根本;化解关照全督导,穿透至点位。
近日,当阳城区新民村一居民向住建部门投诉,一处康养中心在施工中操作不当,导致其住房排水受阻。
综治中心收到该线索后,经过风险措施穿透研判,认为该投诉涉及卫健、街道等多个部门。
当天下午,综治指挥平台发出研判指令,即刻联络进入研判调度。研判时,发现该投诉还涉及到住建部门,平台立即电话联络住建局副局长张天兵进入研判平台,继续研判。
次日早上9点,三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居民投诉现场办公,协调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周边住户排水受阻问题。
“从头‘穿’到尾,一个尾巴都不留下。”当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化解矛盾过程中,综治中心通过平台调度,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介入,齐心协力,全面研判风险,彻底化解矛盾。
法治思维,引领工作创新。
当阳市运用法治思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经过4年探索,工作经验被省委书记王蒙徽肯定为“当阳模式”,并被纳入202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千警法治营商伙伴行动”,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915次,累计减免涉企诉讼费用22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077余万元。
一系列法治举措,给市民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2022年,当阳市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测评中位列第一,被省委政法委确定为2023年度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县市,获评宜昌市平安建设优胜县市……
枝江市
简政放权,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走进枝江市政务服务大厅,一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显得尤为醒目。这个窗口由原“党员兜底服务窗口”升级而来,目前已实现市镇两级共8个政务服务中心全覆盖。
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体验了服务过程的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个窗口确实办成了以前老百姓不好办、办不成的事!”
此前,向先生到枝江市安福寺镇政务服务中心为其孙子办理户籍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在审看资料时发现,孩子的出生证明原件副页缺失,按照规定不符合登记条件,可户籍牵涉到孩子上学、就医、疫苗接种等诸多问题,向先生心急如焚。
面对无所适从的向先生,工作人员引领他来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当即通过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公安局对接,为向先生启动“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先行受理了户籍登记申请,再由向先生在限内补齐缺失材料。
截至目前,枝江市镇两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接待企业群众680人次,受理“难办件”35个,办结率、回访满意率均达到100%。枝江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苗苗说,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初衷,是通过逆向思维来为群众排忧解难,审视把难办的事办成背后的问题,着力补短板、优流程,让这一窗口最终消失。
近年来,枝江市对承接省政府下放的12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和168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瘦身,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全市1541项依申请及公共服务事项中,1263项事项取消了证明材料。
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创新“政担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第一个建立“容缺快办”平台,“减时限”事项比例达到88%。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和“一窗”分类受理,527个高频事项“最多跑1次”。
该市建立“宜荆荆恩跨域通办”友好县市合作联盟,与28个省(直辖市)805个县市区实现“跨域通办”事项337项。做优“枝心代办”服务品牌、做实“局长驻窗口办实事”活动,设立“窗口体验官”、“办不成事综合窗口”,实现“好差评”政务服务全覆盖。
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团,持续开展“律企行”等活动,主动对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法治体检400余次,为178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800万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系列便企惠民的法治举措,助推枝江市获评“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优异等次’”,8个改革事项被通报表扬为湖北省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先进县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