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司法救助金我都收到了。谢谢你帮我解开这么多年的疙瘩,现在我心里轻松多了。”3月27日,代某专程到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检察院当面向检察官张钦铭致谢。
至此,经过检察官持续3年多的努力,让代某纠结26年的“心结”终于打开。
缘由:一起官司引起反复申诉
1997年9月4日,因地基纠纷,代某与邻居林某发生冲突。
冲突中,代某在自家楼上投掷瓦片,砸击林家开挖屋基人员;林家女婿柳某被砸中后,持锄头破门进入代家“理论”,被代某用木板打伤头部导致重伤!
这起纠纷也成为代某命运的转折点:1997年12月,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代某有期徒刑三年,代某不服上诉;1998年1月,法院二审改判代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代某对终审判决仍然不服,1998年以后,信访申诉便成为代某的“主业”。
2008年12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给代某下达书面《驳回申诉通知书》,认定代某申诉理由不成立,驳回代某申诉,代某仍不服判息诉。
二十余年间,乡、区两级工作专班本地接访代某共计460余次,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干群双方陷入“捉迷藏”、“跷跷板”的怪圈。
梳理:检方制定化解“路线图”
2021年,点军区委将此案分配到点军区检察院进行化解。
“一定要想法破局,走出这个怪圈。”该院高度重视,一面根据区委统一要求,主动联络乡镇专班继续落实相关举措,一面组织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深入研究,制定了详实具体的化解规划“路线图”。
一定先找准问题的根源!检察官仔细分析案例后,了解到代某的质疑包括两点:一是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二是认为柳某的伤情鉴定不实。
长期以来,工作人员在面对代某质疑时,对案情了解不精准,答复时观点表达不明确,并未化解代某的疑惑。
检察官调阅了原案全部证据材料,全面了解相关诉讼过程,就关键问题向上级检察机关汇报并听取具体意见。经过认真研究审查,认定原案重伤鉴定客观,裁判认定事实清楚,定罪量刑、适用法律均得当。
在吃透案情的基础上,检察官每次化解沟通时都明确告知:“伤情鉴定没问题,你的行为够不上正当防卫,法院没有冤枉你。”面对笃定、明确的答复,代某从最初的抵触,逐渐平静下来,直到渐渐消除认识误区。
转变:“播音员”和“录音机”的故事
代某认知上的转变,检察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接触初期,面对代某的倾诉,检察官总是插不进话。倾听几次后,检察官趁代某添茶停顿时劝道:“代老,之前都是你当‘播音员’,我当‘录音机’,咱俩以后一唱一和才能沟通问题。”在检察官形象幽默的打趣下,代某开始听取检察官意见,双方逐步正常沟通。
但代某听到行为不够正当防卫、伤情鉴定也没有问题的直白答复后,代某又情绪激动起来。
“代老,你听了实话就激动,我只能又当‘录音机’了。”听到检察官真诚平静的答复,代某的情绪再次缓和下来。
通过以诚相待,用通俗的语言讲明法理,同时积极帮他解决生活困难,代某的排斥心理彻底消除。在检察官“串门”拉家常时,代某已把检察官当做自己的“自家人”,互称“代老”“老张”。
代某在家开有简易理发店,提供剃头理发平价服务。由于检察官频频上门沟通,时常对他的生意有所影响。为了便于沟通,检察官多次自掏腰包,给代某发去数十元红包,“包场买断”,让代某感慨连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今年1月11日,在检察官和乡政府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代某签订了《息诉罢访承诺书》,持续26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
延伸:帮扶故事,依然没有结束
代某解开“心结”,故事却没有结束。
二十多年来,代某始终执着于申诉信访中,妻子多年前去世,子女生活在外,家境发展迟滞。如今代某不仅孤苦贫困,而且现在身患重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非常困难。
“案结还要事了,我们的关怀帮助要始终做下去。”该院检察长李翔高度重视代某的生活困难,一方面协调政府部门落实民政救助措施,一方面要求检察官迅速启动司法救助调查程序,并亲自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沟通、争取支持。
检察官调查后认定,对代某予以司法救助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随后,检察官引导代某提出司法救助书面申请,该院2月23日为代某申报了国家司法救助金,经过充分的汇报争取,3月27日,司法救助金已发放到位,代某的生活困难得到解决。
“这个高难度‘心结’的打开,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也需要严格依法化解。”张钦铭说。(点军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