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检察”推动毒品犯罪治理,这是宜昌市检察机关加快推进数字检察战略赋能法律监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昌市检察机关牢牢把握数字时代新趋势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探索数字赋能法律监督的宜昌检察实践。
因事制宜 提升检察“数智”指数
业务是数字检察变革的“风向标”,数字检察战略必须以实际为落脚点。
伍家岗区检察院“王忠数字检察工作室”负责人王忠介绍,针对互联网阅卷模式存在申请信息接收滞后的问题,该院研发互联网阅卷自动提醒应用,该应用能够第一时间检测到律师提交的互联网阅卷申请,并立即向工作人员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有效节约了律师互联网阅卷的等待时间,整个流程将缩至1个小时以内,实现了检察工作效率和服务律师工作质量双提升。
“我们以业务工作需求为主导,立足办案实际,全面分析梳理后整合资源,持续放大数字检察赋能效应。”王忠认为,数字化推进大有可为。
民有所呼,检有所应,数字赋能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当阳市检察院将“四大检察”融入多元共治,通过大数据赋能创新打造“12309 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服务平台,实现一码关注、一键网申、一窗受理、一部审查,让群众“按键下单”,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将法治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
2023年11月,该项工作被评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因地制宜 深挖案件“原矿”系数
想要快速、有效地推动数字检察工作,离不开庞大数据的有力支撑。如何打破“数据壁垒”,挖掘好数据这块“原矿”,筑牢数字检察的基础,是宜昌市检察机关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必须回答的问题。
2021年,长阳县检察院在开展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中发现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存在脱管现象,但司法过程中,应用传统手段难以发现。该院在向县司法局及时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如果坚持传统方式,很难及时获取社区矫正对象的行踪,无法有效监管社区矫正对象;而借助大数据,既能有效监管社矫对象行动轨迹,减轻人工负担,也让监督更及时准确,使社区矫正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在谈及该院创设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模型的创意来源时,办案检察官李晓明这样说道。
该院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为切口,在类案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公安、法院与社区矫正等多家单位的数据共享,探索建立起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平台,随后逐步完善形成了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智能化法律监督模型。
该模型在实践中完美解决了监管难问题,后续在宜昌市15个基层院投入应用,累计录入社矫对象4000余人,配合各司法所发现监督线索约480条,办理案件164件。该模型的创新做法在“以检察大数据战略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课程上,被湖北省检察院在全省范围推介。
因时制宜 迭代技术“支撑”参数
2023年,西陵区检察院借助大数据技术,探索研发违规占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法律监督模型,利用大数据筛查、比对、研判发现有用线索。该大数据模型导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有关案件信息,提取相关数据,进行数据碰撞,锁定线索30余条,涉及占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00余万。目前,该模型已在全市推广使用。
竞赛倒逼创新活力。2022年,宜昌市检察机关整理完成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1个,择优上报12个模型到省检察院,其中5个模型被推荐参加最高检评比竞赛,参赛模型数量居全省之首。在湖北省检察院组织开展的首届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宜昌市检察机关斩获3项大奖。2023年,全市研发应用5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省检察院平台模型47个,获取本地有效数据74万余条,发现监督线索2407条,核查线索办理案件168件,发出检察建议20份。
“不少模型立足办案实际,选题准确,针对性强,通过以赛促用,掀起了宜昌检察‘用科技’热潮。”宜昌市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部主任夏远胜表示,宜昌数字检察工作逐步从“建”到“用”转变,从“重点研发全市应用”模式到“模型工厂孵化模式”转变。应用小包公平台后“人人参与、人人建模、人人办案”,办案潜力得到充分释放。2024年一季度,全市共办理涉数字案件149件,达到去年全年的87.5%。
4月16日,数字检察实践与新质发展现场交流培训会将在宜昌举行。宜昌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对宜昌数字检察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希望与鞭策,全市两级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局部智治”向“整体智治”转变,促进检察办案更加公正、检察管理更加科学、检察服务更加精准,以“数字杠杆”有力助推检察工作现代化。(宜昌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