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监督职能,坚持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系统监督思维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促进“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落实见效,以行政检察履职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社会调查 行业整治 守护老百姓出行安全
“通过指挥中心大屏,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出租车运行及司机情况,达到实时调度各路段路况、保障公共交通安全顺利运行的效果。”5月28日,当阳市检察院对出租车行业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时,相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向检察官介绍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情况。
今年2月,当阳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履行行政检察职能中发现,当阳市相关执法部门在过去的一年里,针对出租车司机的行政处罚案件数较多,且多为涉及出租车行业不打表收费、驾驶员绕路、未主动出具发票等违规行为。
随后,检察官通过查询相关投诉平台、实地走访出租车从业人员、询问乘客乘坐体验等方式展开充分调研,发现辖区内部分从业人员存在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影响了出租车行业的规范服务和安全运营。
出租车行业是展示城市文明的流动风景线,出租车驾驶员更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代表,出租车是否规范运行直接关系着不特定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进一步服务保障市民出行体验,促进本市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2024年3月,当阳市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行政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书,建议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日常监督巡查,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同时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在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及时安排执法人员加大检查力度,对全市205台巡游出租车车容车貌、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检查,督促车容车貌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进行整改。利用4g监控平台,开展24小时不停歇视频监控,共抽查车辆6000余台次,对违规车辆驾驶员开展停班学习和批评教育。每月将行业红黑榜进行公示,促进从业人员自主完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出租车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出租车文明服务形象进一步提升。同比2023年4月至6月出租车行业行政处罚案件下降80%,出租车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建立机制 跟进监督 破解信息阻滞难题
“我们与公安协查比对机制的运行有效果了,这是对比出来的第一例!”6月11日,宜都市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激动地向宜都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分享工作成效,并将注销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的公告链接发给检察官。
2023年7月,宜都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道路交通行政处罚监督案中发现,赵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但在道路运输从业资格信息系统里查询,赵某仍然具备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资格。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还有5件类似案件,该院遂对相关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从业资格监管职责的行政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建议其对不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依法注销,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从业人员驾驶证状态,共护交运安全。该行政机关采纳了检察建议,及时注销相关人员从业资格并公示,并制定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协查制度》,打破与公安部门信息壁垒,做好行政监管与衔接工作。
今年4月,湖北省检察院数字办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向宜都市检察院移送了一批未依法注销机动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案件线索。经调查核实,没有驾驶证的客货车驾驶员仍然存在。
为了把“文来文往”的回复,真正落实为“实而又实”的整改效果,真正地把案件“办复”,帮助行政机关查找执法难点、堵点,把法定监管职责履行到位,宜都市检察院决定开展跟进监督。经过多次协调会商,5月16日,《关于切实做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信息协查工作机制》正式签订,从单向机制到双向协作,真正打破了信息壁垒。目前该机制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跟进监督,助推案件从“办理”到“办复”。宜都市检察院牢固树立跟进监督理念,在“后半篇文章”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跟踪监督结果和效果,切实打通检察建议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检察建议落实不到位问题,能动履职,履行调查核实权,深挖背后原因,为其“把脉问诊”。发挥“一手托两家”职能优势,以“我管”促“都管”,帮助行政机关横向协同,建立机制长远解决问题,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2023年以来行政检察共开展“回头看”40余次,跟进监督3次,与多个行政机关会签文件,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协同履职、共促依法行政。
个案监督 综合治理 守护公民婚姻权利
2003年,魏某某经人介绍,与来自监利的瞿某某在秭归县登记结婚。二人仅仅共同生活了三个月,瞿某某因与魏某某性格不合,自行离开了秭归。后魏某某才发现“瞿某某”实际上姓余,当初用她人身份证与其办理结婚登记,但出于“遮丑心态”,魏某某一直未追究此事,这一拖就是16年。2019年,魏某某终于鼓起勇气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其与瞿某某的婚姻登记,因超过起诉期限,被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无奈之下选择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没有证据证实魏某某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并无不当,本院决定不支持监督申请。魏某某年近花甲,孤身一人,生活条件拮据,因为虚假的婚姻登记,导致其无法获得应当享受的福利政策和社会救助。魏某某选择相信检察机关,我们有义务帮他卸掉这身包袱。”
承办检察官调取了魏某某二人结婚登记的相关材料,并专程前往潜江、监利等地与余某某、瞿某某以及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当面沟通,查清了余某某弄虚作假、冒名顶替骗取婚姻登记的事实。
“余某某提交的身份证非其本人所有,申请书填写身份信息与提交身份证明不一致,婚姻状况证明系伪造,婚姻管理所在办理婚姻登记时审查不严,根据《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应当对二人的婚姻登记予以撤销。”经听证员一致同意,秭归县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纠正了这一错误的婚姻登记,帮助魏某某顺利走出长达20年的困局。
该案中另有一人同样深陷苦恼,她就是被冒名顶替的瞿某某,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瞿某某除了在秭归“被结婚”以外,还远在山东曲阜同样被她人冒名办理了结婚登记。“没想到多年前的一次身份证丢失,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么多年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瞿某某直言,这些结婚登记信息也一直困扰着她多年。检察官再次启程,专程前往山东曲阜市,向曲阜市检察院移交了这一案件线索,在两地检察机关的协作下,向当地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成功撤销了瞿某某的又一起错误婚姻登记。
宜昌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落实“两高两部”《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婚姻登记部门更正或撤销婚姻登记,破解错误婚姻登记处理难题。全市共制发婚姻登记领域检察建议8件,督促更正婚姻登记信息393件,撤销婚姻登记4件。夷陵、枝江、当阳、秭归等地检察院聚焦婚姻登记领域信息登记错误开展专项监督、纠正和堵塞婚姻登记管理漏洞。
数字检察 府检联动 堵住公民敏感信息外泄漏洞
宜昌市猇亭区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部分行政机关在发布公示信息时往往忽略公民隐私保护,将当事人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予以直接公布,造成公民个人隐私泄露的危害。
针对发现的问题,猇亭区检察院能动履职,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突出问题,加强与区委网信办、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数字检察大数据技术和府检联动,依托宜昌市检察院自助孵化工厂,该院自主设计了公民敏感信息保护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接入了全市各类公开信息数据四万余条,通过该模型推送的线索,猇亭区检察院办理了一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行政检察案件。
公民敏感信息保护法律监督模型的创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北省行政执法公示办法(试行)》中关于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信息公布的相关规定设计。通过大数据手段,在行政机关公布的海量数据中锁定“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关键词进行筛查,设置特定的监督点,精准梳理出已公开的政务信息中未对个人信息依法处理的违法文书,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类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提高公开文书的规范性。
该院还联合区委网信办会签了《关于加强协作配合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建立“工作协作、信息互通、交流会商、办案协作、网络普法”五项机制,联合打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组合拳”,推动形成个人信息保护多元共治新格局,与行政机关共筑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防火墙”。
截至6月,该数字模型已向全市推送线索255条,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案件16件,制发检察建议均得到回复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案件涉及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已得到有序整改。(宜昌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