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横幅、标牌、卷宗……只要“装备”齐全,只要群众需要,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均可成为庄重法庭。随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面开展,宜昌全市各基层法院为满足群众多元化诉讼需求,深入山乡开展巡回审判,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行500公里山路 办妥了7起案件
法官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
2天,4人,5乡镇,500多公里山路,7起案件妥善处理。
近日,五峰土家族自县五峰镇“背篓法庭”再次向深山出发。
第一站,湾潭镇三台坡村,向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被告人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并未出庭应诉,也未主动提供具体住址,为找到他,大家在雨中很费了些周折。当承办法官陈俊将判决书送达,又耐心解释判决内容后,当事人很惊讶,也很不好意思,连声表示一定积极履行判决。
第二站,五峰最偏远的牛庄乡金山村。当事人到庭后,法官对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第二次开审。当事人对案件事实争议较大,补充提交了证据。庭审近2个小时,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有条不紊,充分保障了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
第三站,采花乡星岩坪村,受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委托,向当事人张某送达诉讼文书。几经询问,找到张某家,却无人在。法官找到张某父亲,电话经张某同意,在现场人员见证下,将文书留在张父家中。
再次出发,已是傍晚6时许,大家马不停蹄,奔往20公里外的傅家堰乡,为次日任务节省时间。4月1日一早,大家先驱车爬山,前往傅家堰乡田家山村,对一件离婚纠纷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随后原路折返,下山前往该乡鸭儿坪村。
随后,“背篓法庭”在山路险峻中前往鸭儿坪村,先后来到5名村民家中,对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住房财产分割现场调查;对另一起离婚纠纷被告人“下落不明”进行现场走访……承办法官仔细询问,勘察走访,现场排期开庭,当即送达了法律文书。
“20年前,前辈们将‘背篓法庭’送到了田间地头,现在村村通了水泥路,我们比他们方便多了。”五峰镇法庭副庭长卢新荣说。据了解,早在2000年,五峰法院就背上背篓,装上国徽、案卷、标牌,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将“背篓法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坝……
法庭搬进农家 纠纷迎刃而解
4月7日,秭归县人民法院民事庭审判人员冒雨驱车来到当事人家中,成功调解民间借贷纠纷。
在这起案件中,被告秦某甲因工程建设需要,先后多次向李某借款21万元、秦某乙借款72万元。
秦某甲居住在杨林桥镇某村,常年患病行动不便,无法到庭参加诉讼。法官决定开展巡回审判,送法下乡。
当日清晨,大雨滂沱,民事庭审判团队驱车两小时来到被告家中。但是,原告李某年近古稀且行动不便,为减少其诉累,法官提前与李某女儿取得联系,耐心讲解在线庭审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女儿帮助下,李某成功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参与庭审。经过法官调解,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所有欠款定于2021年12月31日前付清。“感谢你们,为了这个事我操碎了心,今天终于有了个结果。”庭审结束后,李某说。
法官跑腿 索回欠款
4月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人民法庭法官来到贺家坪镇,帮原告李某取回欠款。
榔坪法庭受理的原告李某诉被告覃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经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后,被告对欠款事实完全认可,也愿意向原告偿还欠款。
“但被告和原告一个住在贺家坪,一个住在资丘,且都是花甲老人。所以,我们决定上门服务。”承办法官征求双方意见之后,驱车前往贺家坪镇找到被告,代原告领取了欠款,并将这笔钱送到原告手中。
与此同时,资丘人民法庭也上门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
被告葛某因琐事将杂物堆放在原告田某家门口的空地上,双方产生积怨。今年3月,法庭开庭时,原被告双方陈述差距较大,情绪激动。“走到现场,走进当事人家里,才能便于案件调解。”随后,承办法官一行前往争议地点被告家中走访调解,并协调村委会人员现场劝说。
“我们从亲情、家庭方面耐心劝导双方,释法明理。”承办法官介绍,调解现场,葛某认识到问题,当场将堆放的杂物清除,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原告同意撤诉。